對于考慮來云和數據學習的小伙伴們來說,這是一個比較關心的問題,本篇文章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,我們先來談談人才分級和企業分級。
1、人才分級
由于先天的智商因素和運氣因素(還有一部分爹的因素),從大學起,人就被分為:一本211院校、二本普通院校、三本獨立院校、大專這幾等人。從這個起點開始,每一種人就幾乎注定了一種命運的軌跡,只有那些極其努力的人才能脫離這個既定軌跡。
每一個學校每一個班都有好學生和平庸者,畢業后的收入也會有所差異。我們按照28原則來把好學生和平庸者做一個區分。然后很勢力眼的將就業薪資作為唯一標準,來把人才分級,就會得出以下的表格。(薪資部分是預估均值,數據基本合理,單體有波動。)
2、企業分級
人被分成了不同等級,企業同時也接受著市場規律的分級。我們習慣性的將企業分為以下幾個等級:
極企業:這些企業的強大程度足以成為一個產業中的極點,他們的一舉一動都有可能影響整個行業,代表企業有中興華為、BAT、360等,他們占所有企業中的1%。
知名企業:這些企業基本上都屬于經營多年,在某個領域穩固地把控著業務的企業,他們通常是上市公司,企業人數超過3000人以上,代表有亞信聯創、中國軟件等,他們占所有企業中的5%。
優秀企業:這類企業所在的省份內很有根基,企業人數通常在1000人左右,代表有武漢佰鈞成、大連華信,他們占所有企業中的15%。
成長企業:基本上脫離了生存壓力,人數通常在500人以下,需要繼續擴張的企業,他們占所有企業中的20%。
創業企業:這類企業有風險,也有機會,人數基本上在100人左右,他們占所有企業的60%。
3、那么企業和人才之間的對應關系,基本上符合下圖:
極企業招聘時最強勢,通常會選擇211大學中最優秀的學生,以及二本院校里少量最優秀的學生,這些人占總學生數量的不到5%。
知名企業招聘時也很強勢,通常是極企業挑選后211學生的首選,他們同樣也會選擇二本院校中最優秀的一些學生,這些人占學生總量的,不到15%。
優秀企業他們的主要招聘對象是二本里優秀的學生,部分漏網的211學生也會成為他們的招聘對象,這些人占學生總量的不到15%。
成長型企業通常不太招聘應屆生,一方面這些企業無法支付培養新人的成本和經歷,另一方面經過前面幾輪強勢企業的篩選,基本上也沒有多少可以使用的人才了。
創業企業對應屆生的招聘更加慎重,他們需要能直接上手的程序員,但是由于在人才市場中的劣勢,他們在沒有辦法的情況下將被迫選擇一部分應屆生。
IT培訓機構解決的"就業問題",包括兩個層面"找工作"和"好工作"的問題。
從上圖我們可以看出來,A層級的學生一定有工作。而BCD不管是哪一個層級的學生,在變成"+"之后,就能在他所在的層級內輕松解決"找工作",并有機會向上躍升一級實現"好工作"的可能性。
給學生一個"+"就是IT培訓機構的責任。
4、那大家認為這個"+"是什么品質呢?僅僅是學習成績好么?
來和我一起動動腦子,想想看我們面對應屆生面試時各個面試環節都在看學生什么品質?
簡歷初篩:我們看成績來判斷學生的學習能力和主動性,看行文來判斷學生的認真程度。
筆試:來測試學生知識的系統性和完整性(而不是某個領域專精性)。
人力一面:來考察學生的職業素養、表達溝通甚至是氣場,以判斷學生未來與團隊之間的合作能力。
技術二面:來考察學生對知識的應用性和對項目的理解,以及處理問題的思考能力。
以上我們考察的素質,都是可以通過系統培訓甚至只是做一次就能獲得的,然而這些又是在大學教育中長期缺失的。如果我們在一群平庸的的應屆生中,突然發現一個接受過IT培訓機構系統訓練,并有一定的項目經驗,談吐順暢,完成過團隊合作項目的學生,他必然就是這群簡歷中的"+"。
這個就是職業培訓給學生帶來的競爭力。
5、IT培訓機構出來的學生都去哪了?
從那張金字塔的圖里就能很清楚的看出來。
二本的學生更輕易進入一個千人級企業,甚至跨級進入上市的知名企業或極企業。
三本的學生更輕易的進入500人級的增長型企業,甚至進入當地的千人級大公司。
大專的學生更容易找到工作,有些還能進到一些中型的公司入職,如果表現優異的話,反超一二本學生完全沒問題。
以上就是IT培訓機構學員的去向。
從上面的說明我們可以知道了IT培訓的作用實際上是解決了學員們的就業和能力提升的問題,這也是讓政府和學校一直以來都束手無策的大問題。